首页

都市小说

大秦帝国风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大秦帝国风云: 2、君臣篝火论天下

    夜幕降临,野外狩猎的队伍支起了连绵的帷幄和营帐。
    原野上燃烧着堆堆篝火,士卒们在尽情宴乐、陶醉在粗犷的舞蹈和欢歌中,悠长的箫声和激越的竖琴在伴奏。
    秦王侧身斜躺在帷幄之中,靠近巨大的烛台、就着明亮的烛火在读书-----他在屏气凝神,翻看《吕氏春秋》。
    李斯走进帐中,秦王起身:长史来了,坐下来!本王正要向先生讨教一二。
    李斯施礼:大王过谦,不知王上在读什么书?
    秦王展示简牍:嗯,吕公的《吕氏春秋》!吾正读到《察今》一章。
    李斯笑了:大王把它扔了吧,它早就不合时宜了!
    秦王诧异:为何?
    李斯:这《察今》一章,前半段是我写的,不信我背诵给大王听-----
    故治国无法则乱,守法而弗变则悖,悖乱不可以持国。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。譬之若良医,病万变,药亦万变。病变而药不变,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。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,变法者因时而化。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,其法皆不同;非务相反也,时势异也。故曰:良剑期乎断,不期乎镆铘;良马期乎千里,不期乎骥骜。夫成功名者,此先王之千里也。
    (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,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,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。社会不同了,时代改变了,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。比如好的医生,病症千变万化,下药也要千变万化。病症变了而药不变,本来可以长寿的人,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。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,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。因此,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,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;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,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。所以说:对于好剑人们只期望它能斩断东西,没有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;对于好马人们只期望它能日行千里,没有期望它是骥骜那样的宝马。凡是成就功名的人,就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。)
    秦王:其中尽是明理啊!况是先生所写,哪些不合时宜了?
    李斯:其后面还有-----“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契其舟曰:“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”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”,是吗?
    王上,现在如果还以“变法”为强国之策,就是无意中在“刻舟求剑”了!
    臣写下以上言论之时,吕公秉持朝纲,推行息兵养民之策。当时的许多律令,都在做出调整。大体上是------鼓励通商、奖励耕织、减轻刑罚、调整赋税、和交天下。
    对于天下局势的判断,那时候还处于一个谨慎、保守的阶段。可是现在,斗转星移,力量消长,我大秦国面临的局势,已经发生了巨大、深刻的变化,我们如今,正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战略机遇期!
    改变一些陈规陋律,是必须的。但更重要的是:应当秉承天道,锐意进取!
    王上,李斯斗胆敢问大王:何为君王所求者?
    秦王站起身来:走,去帐外说话!
    秦王和李斯出了帷幄,来到旷野之上。
    众多官兵,正分别围着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,“滋滋”烧烤着各种肉类,还不时在上面洒上或涂抹上各种佐料,伴着酒香,一股辛辣的味道在空气中飘散开来-----
    士卒们呼喊:“大王,一起来食用美味吧!---”
    秦王笑着摆摆手:大家好好享用,本王不饿。
    杨端和、桓齕、王贲、李信、蒙恬、蒙毅等人迎上前来:大王,您不饿也得尝尝,与民同乐嘛!
    众人簇拥着秦王来到一堆篝火旁边,烤架上正在烧烤一头被分割的鹿。
    秦王:却之不恭啊,行!我们君臣一起同乐,拿酒来!----
    “来啦!”,一名军兵怀抱酒坛,一溜儿小跑着转过来,给众人斟酒。
    -------------
    秦王端起一碗酒:蒙毅,把这碗酒先给你爹爹(蒙武)送去!
    蒙毅眼角渗出泪花,叩头接过来:谢王上-----
    君臣其乐融融、饕餮一番不表。
    秦王酒至微酣,面色红润起来。
    部众齐声鼓噪:请大王舞剑啊!------
    秦王甩落披风:好!把酒临风,且歌且舞。
    众将领、士卒扯开嗓子,齐声吟唱起《秦风---无衣》
    ----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
    ----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子偕作!
    ----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与子偕行!
    伴着苍凉悲壮的歌声,秦王“蹡踉”一声抽出倚天青锋宝剑,就在那满天星斗下、旷野茅草中,舞动起来!
    秦王自幼得到名家的指点,又天资聪颖,自然剑艺非凡!只见他,身形跳跃飞腾、辗转腾挪似猿猱。力劈华山,雷霆震怒不可遏。剑光笼罩,但闻呼啸匿神踪。怒指青天如射月,锋坠大地老根盘。运如电闪光伴影,收若蛟龙入潭渊,长啸一声风雷驻,惟余天钻耀光芒!
    李斯带头欢呼,众人齐声称颂:吾王威武!吾王神勇!------
    以秦王的勇武,白日杀虎绝非难事,但当时被李斯阻止,此时方才尽兴,一展雄奇!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众人散尽,秦王和李斯依旧围坐在篝火边。几个官兵抱着几捆木柴走过来,往火堆里添加燃料。
    李斯揖手:大王,您还没有给我回话-------
    秦王放声大笑:爱卿是要听虚的、还是实的?
    李斯:不论虚实,臣都想一听------
    秦王站立起来,仰望夜空,银河浩邈,数道流星划过天际。
    秦王:先生且听来!吾授命于天,秉承天道,继先王之志,领大秦千里山河。国之大事,
    在祀与戎。无祀无以正德,无戎无以护国。天佑大秦,吾当执道诚信、爱天敬地。无荒我土,无馁我民,无侵我野,此本王之志也!
    李斯鼓掌:好好好,不过这是虚的吧?-----
    秦王笑道:此乃文牍之言也!!!
    李斯:臣想倾听大王的心声--------
    秦王:好吧,就给爱卿来一段实的!
    秦王手指天空:天荒地老,物是人非。人生苦短,譬若流星。落花有意,流水无情。有生之年,吾想巡视秦川所有的土地和子民。外报冤仇,去惩罚可恶的赵国。品尽天下美食,享尽宫中美女,遍听丝弦鼓乐,看罢四方歌舞--------
    李斯叩头:此果为王上真言!臣今日一听,死而无憾。然微臣觉得,怎么此竟与俗夫所愿无异?
    秦王嬴政:咦----凡夫亦敢奢望若此?
    李斯:乾坤有秩,人间有序。观夫草芥小民,但求食果腹、但求衣御寒,心酸劳苦,养其父母、家室,自是难以企及。然人皆好美食、人皆好好衣、人皆好好色。虽力所不逮,心中尤自羡之也!
    居庙堂之士,衣则锦帽貂裘,珠玉加身。食则珍馐佳肴,美酒为伴。入则妻妾成群、仆役接踵。然犹思粗茶淡饭之闲适、麻衣步履之便捷、窈窕民女之姿容,反慕山野小民、居隐之士。
    何也?人生于天地间,皆有所欲,此群类所不能阻也!
    秦王:诚如先生之言!天道既如此,顺之则安。
    李斯:国者,四域之括也!民蓄其中,兵养于内。小民无忧,则君王有劳。小民有劳,则君王无忧。小民之福,在于无责。君王之忧,在于江山社稷啊!此似泾渭之分明,乾坤相殊异!
    秦王:本王之私,让先生见笑了------然,何为可称明君?
    李斯:王上可知------李斯何以阻止大王搏虎?
    秦王:欲成大事,须隐蔽其锋芒也!----李斯,你可知本王何以释虎?
    李斯:此为君王博爱且仁厚----
    秦王:非也!此为以雌柔而示人也!------我知汝意,顺水推舟而已。
    李斯顿时惊呆了!
    他一下子觉得站在面前的秦王嬴政,远非此前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简单-----他胸怀大志,隐而不露。外表的莽撞、勇武之中,原来雪藏着缜密的心思。
    李斯试探着问:混沌初开,女娲匠人,极古之虚言也!炎黄争斗、继服蚩尤,初秉天下之权,亦不知几千年矣。尧舜禹三帝,虽史有所载,亦多漫灭其事。夏商周三代,人主持国,距今不过千八百之事。今大秦方终东周之祚,勃兴周原焉。王上且如何看昔者三代之事?
    此时,秦王见到隈状、王绾、蒙武等人在附近徘徊,就大声呼唤道:汝等过来,君臣一起说话。
    那三个人急忙赶到近前,君臣施礼已毕,一同围坐在篝火边。
    侍卫们搬来一方案几,摆好杯盘器皿。把那烧好的奶茶,给众人斟满。
    秦王:本王正与长史谈论三代之事,三位爱卿不妨畅言,点评其得失,茶话天下。
    隈状、王绾、蒙武:长史博学,臣等恭听,还是请长史评说吧-----
    秦王:哦------汝等但说无妨,长史最后点评何如?
    ------------
    隈状只得清清嗓子,先说道:上古之时,中土之地前交趾,后幽都,左东海,右流沙。华夏、东夷、苗蛮(南蛮)三族分立,我华夏一族,得天道而贤能辈出,文德武功、封建国家。至尧舜禹三帝之时,东夷归服,苗蛮退避,始称大国。王权禅让,有德者居之-------
    秦王挥挥手:但说无妨---------
    隈状:昔者,大禹初定皋陶之子伯益为继,却私心暗结,阴立子启,遂弃禅让而取家天下焉。何也?圣人亦有其私也!
    禅让之法,亦存积弊。其一,固一己之见,难以服众。其二,对于继任者,千般提携考验,共治其国,助其立威建信,私宠过矣。其三,若苦心挑选的继任者先殒,则无措矣。
    秦王高兴地说:甚善!
    隈状:启立夏国,名义上也还是伯益“禅让”的,可惜仅传一代,太康失国。后羿篡逆,挟仲康而实得其国。寒浞(zhuo)计杀后羿,杀相、追杀少康,亦为窃国乱臣。少康中兴,再传11帝,至履癸(夏桀是商汤对其蔑称)竟与妹喜饿死山中。
    微臣以为:夏之覆灭,非妹喜之祸。桀杀忠臣关龙逢,而商汤用伊尹。亲小人、远贤臣,闭目塞听,坐视商汤势力崛起,充耳不闻,致兵败鸣条山,470年江山易手他人。
    王绾:商汤得国,伊尹辅之。《汤诰》、《伊训》,奠基殷本。盘庚迁都,力排众议使国家中兴。武丁用傅说,则天下大治。历1王,享国500余年。殷商之时,民风厚朴、隆礼祭祀。器物精美,铜玉绝伦,其亡也悲。
    帝辛(商纣王)武力惊人,攻城略地,何其雄哉!奈何汤誓起兵,败于牧野,烈火鹿台,却是咎由自取。
    穷究其败亡之理,盖有四论:1、贪酒好淫,大兴楼台,酒池肉林而失志。、横征暴敛,酷刑暴民而丧德。)滥杀、囚禁劝谏之人,满朝贤能散尽。4)穷兵黩武,国力日颓,终为周武所乘。(商朝军队出征,国都朝歌空虚,周武王趁机奇袭得手!)
    秦王点头:帝辛其人,勇过熊罴。不行天道,自毁忠良,身死国灭,不过一匹夫耳!
    蒙武:王上,臣乃一介武夫,只会说些征战之事------
    秦王:民者,立国之本。兵者,国之柱石。就说军事吧-------周何以立?何以亡?
    蒙武:武王伐纣之前,以重器供奉纣王,实施战略欺骗。金玉结交商之佞臣,以塞纣王之听。以细作探知朝歌之军情,伺机而动。诱使商纣举兵南征后,不拘于时,冬月起兵,千里奔袭。诈称彗星现,商纣亡。或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!
    彼时牧野之战,振臂一呼:凡反诛商纣者,皆免奴隶之身!,万众何不景从?
    姜尚辅国、《六韬》治国,遂百业繁盛、物阜民丰,周之初也勃焉。周之式微,在于封楚。楚国强盛,蔑视王庭,致有南征之事发生。周兵多来自北方,不习南方气候及水域,不善操战船,如此怎能不败?竟至周昭王淹溺于汉水,此为商君武乙遭雷击之后,又一奇闻!
    周厉王暴虐无德,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,大小官吏贪渎横行,怨声载道,又禁锢国民。不思反腐抚民,遍地爪牙压制民谤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,似此维稳之策,外观似乎稳固,其内已如浓汤鼎沸。小民入夜一呼,群起响应,江山竟倾覆矣!此为亘古之奇闻也。
    周穆王西征不利,也是输在以轻车步兵对抗西戎骑兵,绝无胜理!
    周幽王废申后,宠幸褒姒,本无关痛痒。却不该怒驳其(申后)父申侯劝谏,举兵讨之。迫使申侯勾连犬戎,激战骊山,一举攻破镐京,擒杀幽王于戏(陕西临潼)。
    申侯引狼入室,周之宗庙尽毁,无奈传书诸侯,邀请诸侯出兵辅国。昔日秦、卫、晋、郑四国,起兵勤王,驱逐犬戎,匡扶周室,立不世之功也!
    秦王鼓掌:好!蒙武虽武夫,文韬不逊于隈状、王绾也!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当此时刻,在众人注目下,李斯喝了口热腾腾的奶茶,缓缓起身,熊熊的篝火映红了他的面庞。
    李斯:观夫一国之兴亡,筚路蓝缕、披荆斩棘,其兴也勃焉!兵戈四起、祸起萧墙,其亡也忽焉!得国艰难,守业尤甚。自夏立以来,享国之日不过数百年。何也?
    国家非一姓之国家,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也!顺乎天道者,天垂爱之,民心归之。逆乎天道者,天诛灭之,民心叛之!人主圣明,贤臣辅国则昌。人主狂躁或暗弱,奸佞当道则衰。后世之事,以商汤之德、周武之烈,也是难以掌控的,顺天而已!
    三皇五帝、我华夏一族,俱崛起于河水之源之滨!昔者炎黄一统华夏,正是诏告天下于渭水,举王师于秦川,乃成万世之功。
    自周平王迁都洛邑,诸侯并起,战乱不止已500年矣!华夏山河,赤地千里、生灵涂炭、流民怨哭于途,此我华夏痛彻心腑之浩劫也!此劫如不终止,西戎北狄早晚侵入中土,亡我华夏。
    能承天授命,消弭纷争,一统华夏者,岂非建立黄帝之下,亘古奇勋也哉!
    昔日匡扶周室者,秦、卫、晋、郑四国,今如何?卫国称臣、晋国三分、郑国为韩国所灭,仅余大秦一国也!
    以晋之强,足可灭六国,一统华夏。造化弄人,竟至崩解为赵魏韩三国。此天助大秦也!
    今秦承周统,名可号令天下。方是时,秦之西部、北部强邻,或瓦解、或纷争、或与盟,皆不足虑,自当发力关内,削平六国,成就千秋霸业!
    ----------
    隈状、王绾、蒙武闻听,俱瞠目结舌,惊恐不语。
    秦王颔首微笑:隈状、王绾、蒙武,长史所言有什么不妥吗?
    王绾:秦川千里,而六国万里。削平六国?谈何易事!
    蒙武:赵、魏、韩、楚、燕皆强国也,六国之中仅齐国稍逊。以我大秦兵甲之强,与诸国交战,亦互有胜负。企图攻灭六国,以数十万众,搏杀数百万众?以数百万民,敌数千万民?此武安君(白起)在世,亦不敢思谋之事也!
    隈状:灭六国之心既明,则六国定当合纵,秦国再去连横,也不会再找到一个盟友。长史竟然忘记了“五国攻秦”之事嘛?
    -------
    秦王闻听众人之言,勃然变色,怒起一掌拍将下去,“哗啦----咔嚓”一声,面前的木案,顿时被砸得破裂倾倒,汤水飞溅!
    秦王:商汤讨桀、武王伐纣,哪一个不是以弱胜强,以寡敌众?!若依汝等之言,莫说去平定关东六国,就是欲报函谷被破、祖陵被掘之国仇家恨,也不要去想了!!!-------
    隈状、王绾、蒙武跪伏谢罪,口中却依旧在坚称:王不可怒而兴师,国不可无义而战!
    秦王无奈地挥挥手:汝等且安歇去吧--------
    秦王指着隈状、王绾、蒙武离去的背影,对李斯说:先生且看,这些王国重臣,尚且如此。民心又如何可说服啊!此本王焦虑之事也!-----------
    李斯肃然站立,一语不发。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