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都市小说

大秦帝国风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大秦帝国风云: 3、师徒对答论功利

    “李斯拜见夫子!”李斯跪拜。
    “起身吧,你来所为何事?”
    “徒儿为求取功名富贵而来”---(震撼!)
    童子捧着肚子哈哈大笑,小丫鬟也掩口嬉笑,门口、窗外也是笑声一片。
    荀子有些愠怒,拂袖说:
    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穷究天理,格物致知。凡学者,必先正其心,必先诚意,而后身修家齐。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(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)。
    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。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(不胡思乱想,干本分的事)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
    (你为了求取富贵功名来这里,恐怕是来错了地方吧?)
    李斯:“徒虽鄙俗,但亦知有可治国、平天下者,亦有达而兼善天下者,此非功名富贵者乎?
    孔夫子曰:邦有道,贫且贱,耻也!夫子又曰:富贵如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愿为之,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圣人无私,故成其私。(要的是美名)
    以此观之,小人无道求财,君子生财有道。君子实有私也。----
    荀子静静地听着,门口、窗外一些人窃窃私语,荀子让童子驱赶他们走。
    荀子正色说:你的这些话,不过是孩童初学都知道的道理,可是能够身体力行的,却有几人?
    李斯:夫子曰:大道不行,吾将乘桴浮于海。然乘桴浮于海,大道就可以行了吗?这也许就是独善其身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能主动去适应现实,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利弊,推动其向大道可行的方向发展呢?河川入海,九曲八弯,河汊交错,达到理想盛世的道路不会只有一条吧?这些,不正是您一直在努力去做的吗?了解其中玄妙的,却有几人?
    荀子默然深思
    李斯接着说:夫子前面教诲我的那些言语,其实也是简单、寻常的圣贤经典,因为它朴素寻常,许多人反而不去加以深思,还不断用行动去触犯它,学了不去作,这又是什么道理呢?那除了识字,为什么还需要学呢?
    孔子曾经遇到困厄,几天都没吃饭,几乎一辈子都在颠沛流离。现在,天下儒生的命运也是如此。或守的住节操,却象颜回那样穷居陋巷,一箪食一壶浆。能够高居庙堂的,却往往守不住节操,放弃了我们儒家的道德和理想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一个或少数儒生的命运也就罢了,可是现在诸侯纷争,民生涂炭,儒生自己都不能保全、受到污蔑和诋毁,又怎么兼顾天下苍生呢?
    徒弟就是不明白这些道理,才来向夫子求教的。
    荀子长叹了一口气------
    荀子问起李斯的往事。
    李斯如实述说自己的遭遇,荀子不免唏嘘感叹。
    ----师徒继续漫谈---
    荀子难过地对李斯说:方今天下大乱,仁德失位,礼崩乐坏。诸国混战,屠戮生民。莫不尊崇勇武,去愚弄、逼迫、驱使国民去厮杀于疆场。儒家之道,为各国君主抛弃,最多不过是嘴上说说,装点门面邀取所谓美名,哪里肯真正去做?这已经很长时间了,这是儒家的大劫啊。我们所能做的,只不过努力苦苦支撑这座思想的大屋,尽量不让它倒塌罢了。
    ------
    李斯:我觉得毛笔还是能指挥或限制长矛的,也只有这样去做,才能控制或减少“长平之屠“那样的残酷武力不断发生,才会真正有益于天下苍生百姓。
    ---
    荀子:野火烧过原野和树林,未必不是万木新萌的机遇。传说凤鸟是在烈火中涅槃而永生。炎黄战于野,商汤攻打夏桀、武王讨伐商纣,战争的手段往往是必须的,墨家因为小慈和愚钝,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啊。
    师徒一见如故,说了许久许久
    “好啦,天色不早了。你先回馆驿休息吧”
    李斯面露难色----不好意思的从怀里摸出最后一小块碎银子
    荀子爽朗的笑道:我倒忘记了这些事,看来君子日必三省很对啊----
    荀子问李斯道:是何人为你传书啊?
    李斯拜道:这-----是韩非---,望师尊切莫责罚于他,否则,学生实难心安—李斯跪求师尊啦
    荀子微微一笑,叫童子先带李斯去侧室喝茶、休息。
    荀子命人招韩非来见。
    没多久,韩非心怀惴惴来见荀子。
    荀子命童子取来10两白银,交给韩非。
    “我明日一早就要动身去曲阜主持祭祀,需一月方回。这些银两,你可用来为李斯支付餐费、店资、置办些物品,再叫上李斯和几个同窗,在县域各处去走走看看,等我回来再行禀报。
    韩非喜出望外(未完待续)